沙·賈汗,你寧願聽任皇權消失,卻希望使一滴愛的淚珠永存。
歲月無情,它毫不憐憫人的心靈,它嘲笑心靈因不肯忘卻而徒勞掙扎。
沙·賈汗,你用美誘惑它,使它著迷而被俘,
你給無形的死神戴上了永不凋謝的形象的王冠。
靜夜無聲,你在情人耳邊傾訴的悄悄私語已經鐫刻在永恆沉默的白石上。
儘管帝國皇權已經化為齏粉,歷史已經湮沒無聞,
而那白色的大理石卻依然向滿天的繁星嘆息說:「我記得!」
~~泰戈爾愛的頌歌
2015.10.9~2015.10.15
自10月中旬從印度回國之後,馬不停蹄一直忙了兩個禮拜,
連相機都沒拿出來整理(神阿~請給我多一點時間~~)
於是,終於開始動工印度遊記,第一個讓我想記錄的仍然不免俗是泰姬瑪哈陵(Taj Mahal)。
我依稀記得國小時曾經在書本上看過泰姬陵的相片,那時候小小的我 心底只覺得,
哇!好美的建築物~不知道我以後有沒有機會親眼去看看呢?
而這個想法也一直埋在我的心底。
如今有機會到印度一遊,也算是讓我夢想成真了。
這次印度之旅,超乎我想像的有趣!
截然不同的文化衝擊,天壤之別的貧富差距。
身在台灣的我們,真的非常幸福~
縱而物質生活豐厚,更是需要心靈的養分。
也遇到了志同道合的旅遊同好,大家都是玩家,相較之下我們兩個實在算蠻遜咖的 :P
有人說,不看泰姬瑪哈陵,就不算到過印度。親眼所見,此言不虛。
泰姬陵建於亞穆納河畔。不過隨著日益嚴重的空氣污染和酸雨,
也讓這座尊貴的陵墓面臨損毀的危機,
因此在1994年時,印度政府便下令在泰姬瑪哈陵周遭1萬平方公里處禁止工業發展,
並且在方圓4公里處禁止車輛通行。所以遊客必須在外圍搭乘環保電動車或馬車前往陵墓。
泰姬瑪哈陵雖然名為陵墓,但是佔地範圍很廣,
包括前庭、正門、蒙兀兒花園、水道、噴水池、陵墓主體和左右兩座清真寺。
泰姬瑪哈陵的建築概念,來自平衡、對稱,並且與數字「4」有關。
在伊斯蘭教信仰中,「4」是非常神聖的數字,
所以4座小圓塔、4支尖塔和四角形庭園,
都是平和與神聖的象徵。
印度很多觀光景點都會進行安檢,不過看起來是很隨意的安檢~
泰姬陵的安檢就稍稍囉嗦一點了~只允許帶小型攝影機,照相機,和手機。
我們一下遊覽車,就有很多當地小販和攝影師圍上前來,問你要不要拍照之類的。
很多人想說,一輩子大概只會來一次印度,所以會拍個幾張來留念。
我和老公也是這麼想的,這裡拍照公定價格一張是100盧比(約新台幣50元),
不像琥珀堡可以亂喊價:P
從我們第一眼踏進這個園區,就完全被眼前的景像震攝住了!!
不多拍幾張怎麼可以咩~於是我們跟攝影師談了一個package的方案,
拍攝結果我們也很滿意捏!
這個攝影師很年輕也滿風趣的,他知道哪裡有好的取景角度,
動作也很俐落!
他還跟我說我們是他遇過所有台灣客人裡面英文最好的~
(我心想…應該是最凱的吧>O<哈)!
1983年,泰姬陵被列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。
其舉世無雙的工藝成就,和完全對稱的建築美學,在世界文化遺產中被廣為讚嘆。
印度詩人泰戈爾用極其優美的詩句盛讚泰姬瑪哈陵是「一滴永恆的淚珠」。
(a teardrop on the face of eternity)
這座白色的大理石陵墓,每天隨不同的光線改變著顏色,宛如進入一場夢境。
1632年,泰姬瑪哈陵在印度北部亞穆納河轉彎處的大花園內開始動工興建,
由當時極負盛名的建築師拉何利以德里的胡馬雍陵為藍圖,
動員2萬名來自世界各地的工匠和書法家,融合中亞、波斯和印度的本土風格,
用了22年的時間完成了這座純白色及以大理石興建的藝術建築。
泰姬瑪哈陵建築的材料是從印度各地和亞洲,以逾1千頭大象運送這些建築材料,
綠松石來自中國西藏,青金石來自阿富汗,玉和水晶來自中國,
碧玉來自旁遮普邦,而藍寶石來自斯里蘭卡,瑪瑙來自阿拉伯。
共有28種寶石和半寶石鑲嵌入白色大理石。(以上取自WIKI百科)
走近觀賞真的是精雕玉琢,非常細緻~
泰姬瑪哈建物高250英尺,佔地約17萬平方公尺,南北長580米,
寬305米,有前庭、正門、蒙兀兒花園、陵墓主體和清真寺。
花園中間是一個大理石水池,兩旁種植成列的柏樹,
分別象徵生命和死亡。水池盡頭則是陵墓,
內有兩座空的石棺,棺木一大一小,沙迦罕王及皇后葬於空棺處地下的土窖內。
陵前水池中的倒影,看起來好像有兩座泰姬瑪哈陵。
太太美了啊~
這長凳是黛妃當年訪問印度時曾坐在上面照相的~
泰姬瑪哈陵在早中晚所呈現出的面貌各不相同,早上是燦爛的金色,
白天的陽光下是耀眼的白色,
斜陽夕照下,白色的泰姬瑪哈陵從灰黃、金黃,
逐漸變成粉紅、暗紅、淡青色,
而在月光下又成了銀白色,白色大理石映著淡淡的藍色螢光,
更給人一種恍若仙境的感覺。
據說沙迦罕王晚年被其子囚禁於阿格拉紅堡,
每日遙望他親手建造的泰姬瑪哈陵,緬懷愛妻,
動人的愛情故事,也為這奇蹟般的建築物寫下一頁不朽的傳說。